Menu Search
 
 
 
 

郑燮

郑燮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有《板桥全集》。

人物生平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江苏兴化人
  郑燮立像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人生履历

读书教书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郑板桥故居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郑板桥书屋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官宦生涯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郑燮像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热情款待。
  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郑板桥像”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最后岁月
  郑板桥墓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弟郑墨之子鄣田嗣。

坎坷人生

  身世穷困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父为廪生,四岁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
  谈到板桥的家世,亦属书香门第。至其父时,家道中落,虽有学养,仅考得个禀生,枯守家园,教几个蒙童,生活相当清苦。板桥是独子,不幸三岁丧母,依靠乳娘费氏抚养。这位乳娘乃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孩子,而到郑家来共度患难,每日清晨,背负着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贩,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总得先买个烧饼给孩子充饥。后来,她自己儿子虽当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她仍宁可留在郑家吃苦。板桥特为乳娘写了一首诗,诗前缕述患难恩抚的经过情景,诗为:“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板桥的继母郝氏,贤慧而有爱心,可惜体弱,禁不住饥寒的煎熬,于板桥十四岁时即去世,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打击。
  康熙秀才(十九岁)、雍正举人(四十岁)、乾隆进士(四十四岁),虽才华盖世,跨越三朝,然 50 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
  他十九岁时中了秀才,二十三岁时结婚,为了生活,到扬州去卖字画,无人赏识,很不得意,有时逛逛青楼,却从不嫖娼,或借酒浇愁,显得消沉。迨至他三十岁时,父亲穷困而死,后来儿也饥饿而死,境遇至惨。所幸他四十岁中了举人,四十四岁中了进士。再到扬州,因已有了名气,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他慨于炎凉的世态,特地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
  仕途不顺
  1. 任山东范县知县,审案廉明。郑板桥故居
  2. 潍县知县,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乃辞官归去。他先后做过山东范县及潍县的县令,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辞官返里。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幅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必须旷达的心胸,才能自然流露出这般的潇洒。
  3. 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百姓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多才多艺
  1. 画竹:
  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2. 工楷隶:
  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3. 擅画兰竹石:
  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4.书画特色:
  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郑板桥竹石画
  5.诗文特性:
  (1)去陈旧套语。(2)白话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节。
  郑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
  另一首为“题画竹”: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郑燮六十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6. 对联: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题焦山自然庵)
  ◎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近斗茶。(题茶馆)
  ◎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一句平淡有味的名言。
  他本是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却偏偏写什么“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并煞有介事地再加上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
  一般为官者都会了解,为政得罪巨室,就难有好的下场。而板桥一反积习,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惜扔掉热烘烘的乌纱,而宁可回到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也正因他的率真,才能显得如此的洒脱。
  他所题的“难得糊涂”,可能有两种含意,一方面似有鉴于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另一方面当系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他能保全这种糊涂,也算得是可人了。
  以“怪”出名
  1. 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鲜、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2. 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板桥三绝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
  举其诗集里三首题画的诗,来看郑板桥三绝--诗、书、画的高妙。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从这三首诗中,悠悠然的感受到题诗如画的美外,更可闻到他关心民情,以及因案辞官的高操志节;疏放狂宕中,更见其真性情,故人有云,板桥三绝充满了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确形容得非常贴切。

诗词选摘

  诗作
  【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绍兴】
  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
  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
  【小廓】
  小廓茶熟已无烟,折取梅花瘦可怜。
  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
  【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画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题画竹】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哭惇儿五首选一】
  天荒食粥竟为常,惭对吾儿泪数行。
  今日一匙浇汝饭,可能呼起更重尝。
  【过绿珠坠楼故址】
  古往今来岁月深,季伦遗址漫登临。
  绿珠楼下香魂杳,经尺珊瑚何处寻。
  【芙蓉】
  最怜红粉几分痕,水外桥边小竹门。郑板桥(诗意雕)(14张)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七绝】
  船上人被名利牵,岸上人牵名利船。
  江水滔滔流不尽,问君辛苦到何年。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扬州】
  画舫乘春破硝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
  词人久已伤白头,酒暖香温倍悄然。
  【寄松风上人】
  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
  一日一日似流水,他乡故乡空倚阑。
  云补断桥六月雨,松扶古殿三时寒。
  笋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
  【瓜洲夜泊】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
  惨淡秋灯渔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
  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
  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偶然作】
  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
  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
  纵横议论析时事,如医疗疾进药方。
  名士之文深莽苍,胸罗万卷杂霸王,
  用之未必得实效,崇论闳议多慨慷。
  雕镌鱼鸟逐光景,风情亦足喜且狂。
  小儒之文何所长,抄经摘史饾饤强,
  玩其词华颇赫烁,寻其义味无毫芒。
  弟颂其师客谈说,居然拔帜登词场。
  初惊既鄙久萧索,身存气盛名先亡。
  辇碑刻石临大道,过者不读倚坏墙。
  呜呼,文章自古通造化,息心下意毋躁忙。
  〔右上图册共四件作品:“郑板桥诗意雕”。是用寿山石来雕刻的。其中方章微画雕四面屏刻剪辑后连成一起。图片来源:徐林(心若冰清)-雕刻作品〕
  词作
  【石头城】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
  前殿金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长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
  细雨饧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
  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怀禅微刻 《满江红 思家》【满江红·思家】
  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
  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
  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将白头供作折腰人,将毋左。
  【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有人牧马,城头吹起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
  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
  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
  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高座寺】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
  鸦噪松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
  青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孝陵】
  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江山整肃。老桧苍松盘寝殿,夜夜蛟龙来宿。
  翁仲衣冠,狮麟头角,静锁苔痕绿。斜阳断碣,几人系马而读。
  闻说物换星移,神山风雨,夜半幽灵哭。不记当年开国日,元主泥人泪簇。
  蛋壳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方景两先生庙】
  乾坤欹侧,藉豪英几辈,半空撑住。千古龙逢源不死,七窍比干肺腑。
  竹杖麻衣,朱袍白刃,朴拙为艰苦。信心而出,自家不解何故。
  也知稷契皋夔,闳颠散适,岳降维申甫。彼自承平吾破裂,题目原非一路。
  十族全诛,皮囊万段,魂魄雄而武。世间鼠辈,如何妆得老虎!
  【宏光】
  宏光建国,是金莲玉树,后来狂客。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选色。
  燕子衔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海云分付,五更拦住红日。
  更兼马阮当朝,高刘作镇,犬豕包巾帻。卖尽江山犹恨少,只得东南半壁。
  国事兴亡,人家成败,运数谁逃得?太平隆万,此曹久已生出。
  【沁园春】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
  难道天公、还钳恨口,不许长叹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定凄清。
  60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燮简介、郑燮个人资料出自郑燮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gushiall.com/profile/1203.html

发布于:2016-06-04,热度:

郑燮的诗词

郑燮的名句